发布时间:2025-01-23 11:24:42    次浏览
主题报告会议于12月3日举行★★★,包括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更新教学、城市更新实践与专家圆桌论坛等主要内容。
城市更新教育实践圆桌论坛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唐燕做引导发言《存量更新时期城乡规划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新探索》★★★,围绕“存量更新 · 空间创新”主题,介绍清华大学毕业设计课题组对课程地段与选题的思考,提出结合各校规划实践积累★,将★★★“城市更新机制★★”与“特色地段设计★★”相结合的工作方案。
郎园Station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2018年实施老旧厂区更新改造,是朝阳区国际化特色消费商圈的重要节点★,融合产业办公★、文化休闲★★、商业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课题组参观了共创办公、多功能活动场地、特色消费、坝河休闲水岸等多个活力空间,并与首创集团运营团队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陈超作《⽂绿协同 · 低碳更新★★:美丽城乡更新规划设计实践》主题报告,介绍从★“文绿一体★★”到“文绿协同”的理念演进与要素转化,提出低碳更新的定义、规划策略与技术路径,并从课群构建★、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等方面做了实践案例分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代表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学术支持单位致辞,表示本次会议把学术交流论坛和毕业设计教学研讨结合起来的创新模式非常好,建议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应加强创新与合作,推动城乡规划教育的全面发展。
酒仙桥地区是“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建设的★★★“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产业转型★★,2000年后加入中关村科技创新园★,成为朝阳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发展的代表性地区,具有产居融合的空间特点,同时也拥有老旧厂区、老旧住区★★、老旧商业、城中村等多样化的城市更新资源。课题组参观了南部街坊和旧改区★★★、恒通国际创新园、电通创意广场★,对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地段选题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英才教授陈天作《城市存量保护与更新课程教育模式探索》主题报告,分享对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挑战、社会需求转型的理解,介绍了天津大学基于★★“互联网+”方法下 “融内核、汇资源、贯全程、通素质”的存量规划课程教育模式探索★,以适应社会对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更加多元化与精细化的需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学秘书胡颖廉教授作《人民城市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主题报告,强调城市的发展应以人为主体★★,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基本前提★,共谋共建共享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充要条件★★,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是人民城市建设的落脚点★★★。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潘芳主持了城市更新教育实践论坛的学术报告环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代表大会致辞,向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欢迎,希望通过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的学术研讨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交流汇聚智慧,激发创新和深化合作,为探索中国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和规划教育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转型发展与理论探索★★”学术会议于12月3-4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3-4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主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转型发展与理论探索★★★”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式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需求★★、人民城市理念,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更新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城市更新规划教育研讨★,通过学术交流与案例分享,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推动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唐燕教授主持了主题报告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就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空间价值★★★、技术导向★★★、制度设计等关键议题,为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思考方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邓东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对谈讨论。参与圆桌讨论的专家有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张京祥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学秘书胡颖廉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阳建强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陈天教授。
在主题报告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做引导发言★★★,介绍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框架★,以及课题一《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趋势规律和理论研究》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和阶段成果。系统总结城市更新的演进历程、阶段特征与动力机制,从不同发展区域、不同规模城市、不同空间尺度着手,揭示中国城市更新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更新实践的前瞻性★、战略性及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教授作《城市有机更新的价值取向、实施路径与技术支撑》主题报告★★★,强调城市更新应遵循其作为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发展的轨迹,体现城市发展中“人”的核心价值,应重点聚焦创造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能级,提供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通过“精细化”的治理实践,创造中国特色的宜居城市模式★★。
城市更新教育实践论坛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首先致辞★★,回顾了六校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十余年来的探索与收获,指出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规划将涉及更多领域交叉,呼吁各校集思广益,推进城市规划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城市更新理论主旨报告环节,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主持。
12月4日,来自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课题组老师们,实地考察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郎园Station、酒仙桥等北京城市更新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作《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演进历程与发展经验》主题报告,总结城市更新的理论追溯★、实践进程★★、人文趋势,并分享了上海★“一江一河”活化★、世博主题体验之旅规划等人文赋能城市更新案例的经验,强调文化作为新质生产力将为城市带来持续发展的动能。
随后,与会专家就六校联合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涉及选题类型、兴趣驱动、专家指导、社会参与、成果形式、教学组织等关键议题,为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新背景下城市规划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参与圆桌讨论的专家有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阳建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英才教授陈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边兰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陈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肖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唐燕★。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王正作《城市治理视角下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有机更新策略研究》主题报告,回顾了城中村治理的演进历程,分享对城中村问题与价值的再认知★,指出有机更新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多元性的特点★★,并提出产业、社会与空间相结合的治理内涵与实施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张京祥教授作《城市空间价值认知变迁与国土空间规划再思考》主题报告,回顾40年来城市空间价值认知与城市规划角色理念的演变过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国特色空间资源综合价值提升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行业动态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人才与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4★“金师育英★★”杭州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任委员阳建强作《城市更新规划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主题报告,分享对新时期城市更新内涵、东南大学教学体系应对、更新在教育转型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理解,指出应加强传统城市规划工程技术与社会人文和行政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数字智慧技术在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陈晨作《上海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的网红化进程★★★:特征、机制与启示》主题报告,分享对上海网红打卡地空间分布、“网红化”城市更新模式、空间建构机制分析等研究,认为政府应激励市场成为公共产品(空间)的生产者★★,同时通过公众参与途径拓展,实现更公平的空间使用与塑造权利。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位于海淀区东升地区★,是第一个以中关村命名的乡镇工业园★★★,是海淀区东北部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与中关村西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构成黄金三角组合。课题组深入了解园区的规划理念、开发模式以及创新驱动举措,并与科技园运营负责人进行了座谈★★。